登录  注册 退出 English 中文站
王兰亭太极拳
13888573898
  1. 首页 > 太极拳健身养生 > 太极与养生

练太极拳有助于偏瘫康复

作者:小编 日期:2021-01-05 11:29:02 点击数:  

练太极拳有助于偏瘫康复(图1)

中风是心脑血管疾病所引发的疾病。中风之后,常造成全瘫、偏瘫等不良后果,造成患者运动能力下降,出现说话不清、走路不稳,无法自行吃饭等大问题。此时,患者需要康复治疗,以便早些恢复活动能力。那么,中风患者适合哪类康复运动呢?练练太极是不错的选择。

太极拳运动中的立体螺旋运动模式与现代康复医学训练中某些运动形式十分相似。在运用现代康复技术的基础上,我们将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和训练方法引入偏瘫康复中。

 

1、太极拳运动符合现代康复原理

1.1 太极拳的运动方式

 太极拳是由练身、练意、练气三者结合而成,是一种有意注意下的“周身一家”、“劲走螺旋”的整体立体化运动。

 螺旋或对角线运动可以增加对运动神经元的刺激,提高其兴奋性。

 太极拳强调意念运用的重要性,这与现代康复强调有意注意不谋而合。

 太极拳十分重视眼法的运用,这有助于偏瘫患者有意注意的形成以及视空间能力的提高。在康复训练时配合太极拳呼吸训练法很重要,呼吸应深、长、匀、缓,并与动作协调配合。

 太极拳特别注重腰的训练,要求腰为主宰,以身带臂。现代康复也十分强调腰和躯干的训练,强调由近而远的训练原则。

总之,太极拳的运动方式是比较合理的康复运动方式。

1.2 太极拳的内劲训练

 太极拳要求在特定的意识支配下,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活动达到高度协调,产生整体的“内劲”。可以把内劲理解为合理的运动模式。

 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种种不合理的用力方法,太极拳称之为“僵劲”。为此,太极拳设计了“催僵化柔”的训练方法,将这些不合理的、僵硬的运动模式“柔化”为合理的、放松的运动模式,这种训练对偏瘫的康复同样有意义。

太极拳的劲力分多种类型,如:沾、粘、连、随、棚、挤、按、捋等。在偏瘫康复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棚劲”和“挤劲”,其次是“按劲”和“捋劲”的训练。

1.3 站桩训练

 站桩是保持一定的姿势、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静力训练。现代康复也注重偏瘫患者的站位训练,如站位平衡训练、患侧负重练习等。我们常用的太极拳站桩式有:无极桩、起势、收势、半马步、侧推桩、朝阳桩、川字桩、大字桩、丁步、金鸡独立、开合桩、升降桩、一字步等。

 

2、太极拳训练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

太极拳与康复的训练重点都是恢复正确的运动形式和控制能力,而不是力量和速度。太极拳特别强调肢体活动的流畅和连贯,动作柔和、缓慢,动作运行路线处处带有弧形,对偏瘫患者的功能改善很有帮助。

2.1 训练原则:

太极拳训练的顺序:头和躯干是顶、脊、腰;上肢是肩、肘、腕、手、手指;下肢是髋、膝、踝、足、足趾;训练以腰、脊、躯干为先,侧重手部及上肢的功能训练;

上肢应以伸肌群运动为主,屈肌为辅;下肢应以屈肌群运动为主,伸肌为辅;加强肌力和平衡的训练;肌肉协同和牵拉技术的运用。

2.2 训练方法

上肢运动功能训练

医生训练患者“意气运动”、“身手放长”,诱导患肢使用棚劲(手背向上向外展的动作,即上肢伸肌群的劲力活动)弧形运动。

平衡训练

主要结合太极拳“无极桩”进行.身体自然端正站立,自然呼吸,两脚横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身侧,两掌心贴大腿外侧,五指自然伸展,散开、目视前方。

患者做患侧下肢负重练习,健侧和患侧下肢重心转换。身体重心由一条腿过渡另一条腿上时,要求速度均匀缓慢,细心体会双下肢的感觉才有效果。要适当掌握时间和运动量;注意膝关节保持微弯,不能有膝过伸。

步态训练

多数偏瘫患者用健侧下肢持重,建议他配合太极拳的桩功训练,结合太极拳弓步、行步练习。

单势训练

       太极拳的许多招势有不同的训练侧重,在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招势,进行单势练习。我们常选用的招势包括“云手”、“白鹤亮翅”、“野马分鬃”等。



随便看看